新聞資訊
NEWS從成都駕車往西南,經雅安、康定,沿著318國道,翻越海拔4900多米的折多山,途經海拔7500多米的貢嘎雪山,大約7個小時的車程后,就可以到達四川省甘孜州雅江縣。在雅江縣北部的康藏高原深處,這座我國海拔最高的百萬千瓦級水電站——兩河口水電站目前正發揮著攔洪削峰、保障電力的重要作用。

兩河口水電站鳥瞰圖
13載堅守
兩河口水電站是雅礱江中游的龍頭梯級水庫電站,位于四川省甘孜州雅江縣境內,是雅礱江干流中游規劃建設7座梯級電站中裝機和投資最大的水電站,也是我國藏區已建成綜合規模最大的水電站工程。該電站總庫容達108億立方米,相當于770個西湖加起來的水量;總裝機容量300萬千瓦,多年平均年發電量為110億千瓦時,可滿足43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兩河口水電站主要施工部位平均海拔達3000米,冬季漫長,常年刮著六級以上的大風,高寒、缺氧,施工條件惡劣,冬季每天有效施工時間不足4小時,夏季汛期超過40天,給工程建設帶來巨大挑戰。中國能建葛洲壩建設者為了支援藏區建設,改善藏民生活,2008年開始扎根兩河口,這一干就是13年。在海拔3000米的雅礱江畔,中國能建葛洲壩建設者經過4000余個日夜的堅守與奮斗,終把奔騰的河流轉化為了點亮萬家燈火的清潔能源。

項目建設過程中,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先后承擔了兩河口水電站開挖Ⅱ標工程、泄水建筑物系統工程、導流洞I標、下游低線混凝土標、普巴絨I標、6號公路Ⅲ標等17個重點項目建設任務,在實施過程中克服了諸多世界級技術難題與挑戰,創造了世界水電最大規模高邊坡群、承重量世界第一的啟閉機排架、世界第一高導流工程塔體、世界第一流速及第一泄洪水頭泄洪洞室群等多項世界第一。
在不斷的技術創新和攻堅克難中,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項目管理團隊獲省部級工法8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專利授權12項,并被四川省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狀”和“工人先鋒號”榮譽。
4萬噸鋼筋
“項目建設過程中,我們解決了原材料先天不足,克服了施工場地狹窄、施工布置困難,攻克了大溫差下的混凝土開裂、高流速下的混凝土高質量控制和復雜地質條件下的特大型洞室群施工等一系列世界級技術難題”,時任兩河口項目負責人王澤光表示,“承建的世界水電最大規模高邊坡群高達684米,比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還高17層。”
由于坡高路陡,機器設備無用武之地,要把這些錨索用人工方式固定在200層樓高、幾乎垂直的巖壁中,勞動強度之大,前所未有。
時任兩河口項目部總工程師張建均表示,“為了牢牢穩固住邊坡,我們需要將每根約70米長、1噸多重的鋼錨索插入山體中,將山體巖石牢牢拉住。”這項工程總計使用錨索1.6萬根、錨桿40萬根,總用量約4萬噸,相當于是把“鳥巢”的鋼結構搬上海拔3000米、高度數百米的高邊坡。同時還要克服邊坡群地形地貌、地質條件復雜、開挖與支護強度大、立體交叉作業工序協調難等問題。

為了解決高海拔大溫差地區錨索施工技術這一業界難題,該項目創造性地采用“立體多層、平面多工序”施工方法,實施實用型鋼導渣墻、棚洞防護、鋼筋石籠等“三維立體防護技術”,創新采用履帶液壓鉆機在渣料形成的平臺進行錨桿、錨索造孔,同時修建長達20公里的盤山施工道路,通過設置纜索、滑道、塔機,系統解決出渣和材料運輸難題,最終實現“三零”目標下提前6個月完成世界級特高邊坡開挖任務。正是這一創舉,讓這個堪稱世界之最的高邊坡能抵御抗震烈度8度的地震災害,牢牢守護大壩安全。
2毫米精度
面對高原高寒高海拔惡劣自然環境、全年施工天數僅有200天、施工成本高工效低等復雜的建設環境,中國能建葛洲壩建設者團結一心攻克了一個又一個世界級難題,順利實現了一個又一個里程碑目標。
電站泄洪洞設計最大泄量為每秒4076立方米,最大泄洪流速每秒達53.76米,這樣的沖擊力相當于160輛滿載25噸貨的卡車群,以時速200公里進行沖撞,為世界最高泄洪流速;同時泄洪水頭達260米,為世界第一泄洪水頭。

“泄洪洞是水電站中承擔泄洪任務的水工建筑物,過流面如果不平整光滑,在運行時,高速水流易對混凝土造成破壞,因此泄洪洞對混凝土澆筑質量的要求非常高”,總工程師張建均介紹,“混凝土是泄洪洞施工成敗的關鍵,我們創新提出給混凝土敷‘面膜’的點子,這在混凝土施工中屬于首次。”
該工程綜合技術難度名列世界前茅,需嚴格控制體型偏差及過流面平整度,平整度不超過3毫米。在建設過程中,中國能建葛洲壩建設者將平整度控制在了2毫米以內。
要達到“鏡面”效果、滿足設計要求,就需嚴格控制溫度和濕度,在空氣濕度小、風速大、日溫差特別大的兩河口,并不容易。
為了保證抗沖耐磨混凝土的澆筑成型,中國能建葛洲壩建設者運用了智能養護的辦法,在混凝土墻上鋪設埋有傳感器的管道,實時監測混凝土的溫度和濕度,對噴淋時間和溫度再進行智能調整。項目負責人王澤光表示,“相比傳統的人工噴淋,智能養護不僅節省人工、噴淋更加均勻、無死角,用水量還節省了將近一半。”